三十而麗:大齡留學,有何不可

夏天的蘭陽平原猶如灑落一地的黃金,金黃色的稻穗伴著田間徐徐涼風,讓夏日的晚間降溫不少。稻浪娑娑聲陪伴著我在宜蘭家裡整點行李,當輕輕將一紙研究所入學許可置入隨身背包時,我心想著所有的留學準備,終於走到這一步要出發了。

那年夏天,我三十歲,準備在地球另一端重啟生活。

拉上拉鍊,將兩大箱行李扛上汽車後車廂,我坐上車準備前往機場,看著路燈下映照著母親不捨的臉龐,霎時覺得自己做錯決定。彷彿在下一秒看到自己跳下車,哭擁著告訴她,「我不在乎那些夢想了,我不離開,妳別傷心! 」只是思緒還未理清,司機已踩上油門,不消多時我已在高速公路上遠眺著閃爍星芒的蘭陽平原。

車子持續奔馳著,我的思緒也漸漸釐不清此刻心情是來得太早的鄉愁,或是來得太慢的冒險期待。

致執念

三十歲出國及攻讀學位,無非是一件對職場、對家庭,甚至對自己引發動盪的選擇。離開原有的工作及生活,自然也引發不少朋友和家人的不解。

「為什麼要出國呢?想得到什麼是國內沒有的嗎?」與我熟識多年的人,會這樣直白的詢問和挑戰我。

「勇敢追夢不容易!」也有不少人給我真誠的祝福。

「你只是想逃跑吧,而且外面沒有你想像的美好!」「這年紀不是該生育了嗎?為什麼還要去讀學位?」 要我回歸現實面的聲音也不斷徘徊在耳邊。

在2015年去美國之前,其實我並不知道具體上我想達成的留學目標是什麼。即使早在更多年前開始,我就有出國留學的渴望和想像,但在身邊瑣碎問題的洪流中,總是不敢直視遙遙無邊的未來。別人的想法和意見似乎像顆瘤,在有意無意間任它們寄生在自己身上,也慢慢擴散成對自己的懷疑。

接近三十歲大關,想做改變的機會成本越來越大。如果我就是想出國,到底有什麼不對?

致青春

而這些所有懷疑的聲音,在飛機起飛那一刻,全部都留在原地與我脫離了。

幾年的赴美異地生活中,盡是排山倒海的文化與語言摩擦,生活轉換間有許多掙扎與不適應。少了熟悉的語言和行為方式,我的世界反而顯得安靜,生活的意義被蒸餾的很簡單:完成下一份作業,教完下一堂實驗課,練習下一次的英文表達得更清晰。每一個下一步,都是一份期許。希望下一次比這一次進步,就算感到受傷和尷尬,仍期許自己有嘗試和努力過。

在青春的尾巴,三十歲後還可以受到啟發和探索,即使失敗也不對人生留下太深的傷痕,彷彿回到擁有揮灑空間的二十歲美麗青春,是這段重回校園給我的第二次機會,在不斷的困惑和理解中漸漸釐清真實的自己。

今年夏天,留美生活邁入第五個年頭,儘管百般不願面對時間飛逝的殘酷,但生理時鐘也確實要敲向三十後半段。望向鏡中的自己總是一臉掛著睡不足的黑眼圈,給自己一個笑容,卻又驚見眼角擠出的皺紋。儘管不再是青春的軀殼,但如果生活放棄嘗試,那才是真正的衰老,失去真正的光彩亮麗吧。

想起當年的決定,我知道離開不是逃避,那是發自內心的好奇。因為好奇而出走,因為出走而認識自己。三十歲後留學,如果我想做,有何不可?

Previous
Previous

疫情下的家庭與事業衝突,心態重組

Next
Next

TOEFL托福 102 分 備考心得 (2010年)